/ F8 y! g% ^2 C" {) ]' G& u" s" w
1 ^6 p2 i5 P9 P# z$ X& F) [
: {9 l7 S' [& `0 s% R以前便听说过胭脂山的美名,却一直不解天长地处平原,何来的山?后查阅《天长县志》方解惑。《天长县志》云:“城西北隅,厥有高阜,日光掩映,赤色灿烂。包拯为令,名曰红山,今呼胭脂山。山顶有八角凉亭,朱栋皂瓦,体势欲飞。”
4 D# Z( U' i0 u) G$ s0 x: b6 ]3 F* D) g l* a0 ~ z9 ^
8 M, L* Z. u2 ?3 z8 w何为阜?《说文解字》有言“没有石头的山为阜,大阜为陵”。所以红山便是一个没有石头的大土山。根据天长市水利局的资料显示红山地面高程应为29~50米( 山体净高约20米)。
, C# I# u+ { A4 y+ Y! B8 g) P7 _- K; ]
( w4 ]7 ~% n$ W
后查阅资料才知道历史上红山景观损毁于“文革”建万人会场和“深挖洞”的时候,后来为保留古迹,在原址上复建了一座红山景观即现在的胭脂山,山上还建了“千秋亭”。 6 A0 Z0 D1 ]8 Q7 [4 I t/ \
明代学子陈虞化曾有诗咏曰: 野山不见妆台面,谁把胭脂镜日鲜; 东望西图浑不见,却疑红雨落册前。 . C2 w# u8 s2 G/ b
后人亦有诗赞道: 7 Q4 d' p ?& u4 P. S# x! l3 ^
县志西山却向东,胭脂烨煜太阳中。 杨妃偃卧临金陵,笑动春风醉脸红。
' {+ c( n# R+ e( g) J历史上的红山中心位置就在今天的胭脂山北侧老人武部院内,东至今新河路,北至老天滁路,西至黄家湖(万岁湖),南至体育馆(老公园)南围墙,范围包括今老人武部、体育场、文化局宿舍区、邮电局宿舍区、实验小学、农资公司,方圆约五里。有兴趣的可以去实地探访一番哦。+ n; ?4 `* Q9 ?5 ~ F1 Q! [& U& b3 K
0 z" j1 d4 f2 n w! `, ^: K( ?
还有一处便是“二贤堂”。包拯在天长做县令期间,巧破牛舌案,使百姓安居乐业。据明《嘉靖天长县志》记载,天长人为缅怀包拯,曾在县城东门外建了一座“二贤祠”,其中之一便是为了纪念包拯。后来祠毁,移至本县儒学文昌宫(今天长中学处)祭祀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天长护国寺建成,在住持僧宗镜老法师的倡导下,在寺中特辟了一座“二贤堂”,用来续祀二贤。其实除此之外,在红草湖公园的一处壁墙上也雕刻了这位青天的事迹,有兴趣的可以去游览一番。3 o' K) M- u* Q# m; Z+ M+ x
, I' \3 S/ d1 X( n8 g3 l4 }
; `7 P2 B* _0 l, I) A/ }" Q信息来源:网络综合
7 W3 D3 ~( ]8 j" f' e& D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