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腊月24,也是传统的送灶的日子。天长送灶一般都在24号,但也有部分人家选择在23号送。天长人一直流传着“君三臣四”的说法,想必选在昨天送灶的人家祖上想必是王候之家了。 送灶一般是四个菜,其中必有鱼有菜汤,中午必吃糯米饭。到盛饭的时候,先盛一碗抖成半圆状,上面插几个红枣,放在一边,也没有其它什么仪式,就算送灶了。 再想到过几天就是中国人最隆重的春节了,可是你现在走到大街上,完全没有年味了,除了看到地滩上有卖春联的,才会让你想到,原来没几天就是春节了。 一般人怀念的春节,是八九十年代的春节。那时候物质生活刚开始丰富、精神世界刚开始萌芽。年前,家长会为小朋友制作一身新衣服,再做一双新棉鞋,托巧手的朋友打一顶毛线的帽子。而大人们,则会装上不太多的大团结,到街上去置办年货,以犒劳辛苦一年的一家人。 在那个年代,凡事都是靠自己,比如在家里将糯米酥好了到机米的地方排队机粉子面;买些生的花生瓜子自已在家慢慢炒;还有深更半夜起来发面,蒸上一天的包子。那时的小屋子雾气氤氲,欢声笑语响彻小屋的每个角落,贪吃的我出一笼吃一个,往往吃的直不起腰才罢休。祖母则将提前腌制的咸货放在水里浸泡后放在水里煮熟切盘,然后放在木盆里,用纱布盖上等待一家人的享用。祖父买回来红纸,裁剪后给大门、厨房等写上春联。幼小的我们,则是三五成群,将长串的鞭炮拆开,一个一个的点燃然后抛向远方。。。。。。。。 到了除夕,一家人吃过团圆饭,挤在一台黑白电视机旁享受着春晚给我们带来的开心与欢乐。 到了正月,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,那时候街上舞龙的队伍很多,给我记忆最深的当属工程处的舞龙队。不光舞的好,还会许多的花式。 到了元宵节,从老二轻商场到北门油厂,沿途都有彩灯展示,那时候已经开始自动化了,许多彩灯都运用了声光电,让人看了啧啧称奇。记得有一次,老北塔河放荷花灯,观者人山人海,那叫一个壮观! 现在的物质条件上来了,衣物一年四季都在买买买,各种零食家里堆成了山,天天上馆子,包子点心更是随手就买。。可是,屋子变大了,人心离远了;鞭炮不放了,气氛没有了;写的春联没有了,文化也流失了;买的糯米粉、花生、瓜子也很美味,但也缺失了家里的那一份爱。 春节不管怎么说,还是一份亲情的寄托,是一家人对第二年美好生活的期待,是对一年辛劳的放下。。。 & C$ I+ a! h: Z$ ^9 ~8 E
|